初夏,太湖之濱,水闊天高。6月5日-6日,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南太湖之濱的浙江省湖州市舉行,總結交流2019年“蕪湖會議”以來一市三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成效,審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20年度工作計劃和重點工作清單。會議期間,從滬蘇湖鐵路開工到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成立,從19項重大合作事項簽約到585項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云”端……讓記者真切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澎湃活力。
2025年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
“滬蘇湖鐵路項目,開工!”6月5日上午,在湖州吳興區尹家圩村項目啟動儀式上,記者看到,大型機械裝備整齊排列,成排工人整裝待發。在一市三省主要領導的共同見證下,現場兩輛高鐵模型相向而行,寓意項目建成后長三角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隨后,大屏幕切換到上海、江蘇和安徽的動員會現場,盡管大家都披著雨披站在雨中,但熱情同樣高漲。“滬蘇湖鐵路的修建,填補了吳江高鐵路網的空白,與通蘇嘉甬鐵路在汾湖十字交會后,必將推動吳江更高質量發展。”吳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李銘說。
滬蘇湖鐵路總投資380億元,線路全長163.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為雙線高速鐵路。翻開該鐵路走向示意圖,可見其橫穿長三角核心區域,途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中的上海青浦和蘇州吳江,同時將在湖州與商合杭鐵路銜接聯通安徽。
“這條鐵路開通之后,上海虹橋站到蘇州吳江區汾湖站大約需要25分鐘,上海虹橋站到湖州站,50分鐘之內可以抵達。”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上海鐵路樞紐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黃春峰說。
據鐵路部門介紹,滬蘇湖鐵路今后還將通過與長三角城際網中的滬寧、泰錫宜、寧杭客專、通蘇嘉等線路銜接,連接“環太湖經濟圈”的無錫、蘇州、嘉興、湖州及常州,在蘇錫常嘉湖五市之間實現高速聯通,成為“環太湖軌道交通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6月底,長三角還有兩條高鐵具備開通條件,投入運營:一條是被譽為“華東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鐵的合肥至湖州段;另一條是通滬鐵路。
長三角以全國8%的鐵路營業里程,承擔著全國20%的旅客發送量。《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總體形成,對外運輸大通道、城際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網高效聯通,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上海鐵路局透露,預計“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境內有22條高鐵、6條普速鐵路、7個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總里程達7300公里以上,運力進一步擴充。
聯手共建戰略性產業鏈
南存輝、張近東、湯亮、劉慶峰……6月5日下午,長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齊聚南太湖畔,一個涵蓋長三角地區多家重點產業、支柱企業的“朋友圈”——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成立。
“這是一個企業和政府之間高效溝通的平臺,也是長三角區域內企業與企業之間有效對接的平臺,更是產業鏈上下游人才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平臺。”奧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湯亮說,“長三角區域集聚了很多先進企業,針對行業內的‘卡脖子’關鍵技術,應該一起攻關、合力突破。”
“有時候造成產業鏈‘短板’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大家手里有什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陳雯認為,長三角企業家聯盟的成立,有利于解決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讓企業在關鍵時刻能“補鏈”,實現“抱團取暖”。
面對疫情沖擊,如何提振各方決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化危為機、逆勢而上?6日上午在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完成簽約的19項重大合作事項,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再添新抓手。
打造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產業集群,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重要使命。現代化要靠科技創新,夯實基礎研究淬煉研發能力;集群要靠產業協作,形成一條完整強勁的產業鏈。在這次重大合作事項簽約儀式上,記者看到,長三角一市三省為了這個目標數次“牽手”。
中國商飛·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為長三角地區打造大飛機產業鏈。“我們將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載體,聯合三省一市的產業力量,共推民用飛機產業項目建設,共建大飛機產業鏈基地。”中國商飛相關負責人透露,6月中旬將在上海松江召開合作大會,推動戰略合作協議落地。
“300萬元一次,300萬元兩次,300萬元三次!成交!恭喜260號。”隨著拍賣現場一錘定音,來自浙江工業大學的高安全長壽命先進鋰離子電池儲蓄系統,經過九輪角逐最終競拍成功。除了60項最新成果參與競價,記者注意到,此次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首次搬上“云”端,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585項,營造出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助力科技協同創新不斷跑出“加速度”。
呼吁長三角建設“一朵云”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曾活躍著一批‘星期天工程師’,他們利用周末到周邊民營企業兼職,帶來了知識和技術,一批中小企業由此成長起來。”在6日上午的高層論壇演講中,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回憶道,40多年后的今天,在阿里,同樣有許多“雙工牌”小二,他們既在阿里上班,也活躍在整個長三角地區,服務于各種數字化項目。
祖籍江蘇,出生、成長在上海,生活、工作在浙江,張勇稱自己是真正的“長三角人”。“阿里巴巴生于浙江,根植于長三角,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對長三角未來的發展也責無旁貸。”他說。
三省一市如何通過互補、融合不斷生發“化學反應”,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實現3+1>4?“長三角要成為數字長三角,持續打造數字化生態。”張勇呼吁,基于長三角地區在云計算、大數據領域的建設和探索,長三角地區應建設長三角“一朵云”。基于云的基礎設施,讓數據充分流動,讓網絡效應服務于長三角,走向全國乃至全球。
長三角地區的互聯互通由來已久。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把這個過程中經濟往來、財富創造乃至國際貿易總結為四個字“來來往往”。“來來往往,至關緊要,因為任何財富的創造都要跟他人來往。”
“2019年,上海的金融交易總額達到了1933萬億元,這絕不是光給上海人、上海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儲蓄也不完全來自于上海人、上海企業。”周其仁說,“只有在來來往往中,才能實現更好的分工,必須重啟更高質量的來來往往。”
對所有“長三角人”來說,長三角一體化最早的體驗源自“江浙滬包郵”。今年,抗擊疫情加速了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從“江浙滬包郵”到“長三角包郵”乃至更多、更廣的體驗與創新已指日可待。
“我們正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公共服務一卡通方案的規劃設計,統籌騰訊政務云、乘車碼、微信支付等多個團隊,整合技術能力與產品服務能力,為市民提供多種便利靈活的線上公共服務,讓科技切實惠于民生。”騰訊副總裁、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說。(新華日報)